2005 年 08 月 27-28 日

 

【彭智聰/馬六甲報導】台灣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於二OO三年開始推動“樸實藝術”後,引起不俗之回響。為了讓這新觀念能在馬來西亞落實,來自台灣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的樸實藝術指導老師張鈞翔,於二OO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晚上八點半,在慈濟馬六甲靜思堂多功能教師與大家分享經驗。

圖:人有無限的潛能,只要被激發,人人都可以作畫。【攝影:甄子豪】

“一般父母在看到孩子完成的畫作時都會說:‘畫得不像。’”也許就這樣的一句話而打擊孩子對畫畫的興趣與意願。

“返璞歸真”、“完全不懂藝術的人直接畫出內心想要表達的想法”……這都是樸實藝術的基本概念。

樸實藝術追求毫無拘束、天馬行空地將內心觀念表達出來,就算是沒有受過專業美術訓練的人,也可以享受作畫的樂趣。張老師表示,藝術充斥在生活周遭,到處都是藝術呈現的來源與材料。

自原始時代就早已存在樸實藝術的精神。張老師舉出多個案例作為說明,包括將溪旁大石雕刻成各種不同形狀的林淵、不識字的老阿嬤張金葉透過畫圖像製成的善款名冊、台北華山園區石、原住民的圖騰等,都是最好的例子。

最後,張老師分享他的“第一位學生”──母親張劉月阿嬤,也是張老師研究樸實藝術的啟蒙老師。張劉月阿嬤從原本不敢畫畫,經過兒子一路鼓勵,現已到處舉辦畫展,開創生命的另一個春天。

聽了張老師這麼多的故事分享,身為師長的,不曉得還會再批評孩子的畫畫得不夠好嗎?

◎ 樸實藝術師資交流會

八月二十八日,隔天早上,張鈞翔老師在花道課室與十六位本地種子老師,進行一場“樸實藝術交流”。

課程尚未開始,張老師嘗試了解在座每一位學員對樸實藝術的認識有多少、前來出席的原因和對這場交流會的期望等。而在座的大部份都是美術班出身、幼教老師或幼兒繪畫班的老師;因此,大家急欲在目前工作崗位上尋求突破。

究竟藝術是甚麼?其實藝術是在表現真善美,但往往一般人都忽略了“善”的存在。張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大家,身為藝術家,在人格方面的要求更為嚴格。

接著老師進一步講述畫畫對兒童基本的影響。除了一路陪伴孩子作畫,師長鼓勵應以無限自由的空間讓孩子發揮,從中發掘孩子的個性,並助長孩子在腦力方面的成長,還有想像力、專注力、觀察力與理解能力的發展。張老師同時透過自己學畫畫與教育的經驗作分享。

許多人認為從事藝術的行業等於沒有光明的前途,導致許多家長抹煞了孩子在這方面的天份。張鈞翔老師分享他在國小一年級時,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而讓他在藝術領域不斷地鑽研。

雖然張老師年少得志,名利雙收,但是依舊不滿於現狀。一九八三年因緣聚會下,因認同上人的理念而皈依上人。二十二年來,張老師更將上人的靜思語與印順導師對佛教的理念落實在生活中,更在其藝術領域中。

上人說:“心美,看甚麼都美。”讓張老師深深體會原來美是這樣單純;憑著導師“佛教人間化”的理念,而覺悟到美術也該朝向生活化的目標邁進。因為對思考中心的重組,而成就了樸實藝術的誕生與推廣。

◎ 樸實藝術體驗教學

結束一整天的交流會後,晚上張老師在國議廳舉辦另一場“樸實藝術體驗教學”。

“不敢畫畫的請舉手!”張鈞翔老師還是不改其一貫的風格,先在活動進行前來個簡短的調查。

“因為畫得很醜,畫得不像,所以就沒有再畫畫了。”連續幾天所得到的回應,發現大家之所以停止作畫的最大原因,不外乎是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即便如此張老師還是不斷鼓勵大家勇於嘗試。

“我尊重你的想法,只要把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沒有人會說你對或錯。”

當晚老師為大家準備黑墨與一支竹筷,因為老師希望大家可以透過竹筷體驗原始人作畫的心情,回歸最純樸的原點。對於這樣的嘗試,大家無不感到新鮮,蠢蠢欲動。

經過老師這麼的講解,就連小學三年級的小菩薩也似乎頓時開竅,沉浸於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在大夥專注地在畫畫時,老師藉機到每位學員的身旁,與大家交流。

其實除了一般報名而來的學員,現場還包括十六位樸實藝術的種子老師。種子老師在結束一天的交流會後,便立即投入實習階段。

不消兩個小時,大夥已經完成了作品。當所有的成品張貼在布告版上,老師便與學員進行簡短的分享交流。

雖然有的人過去學習美術的經驗不盡理想,也有的已多時不曾提起畫筆了……但是這種種的障礙,都無法阻止大家表現自己心中的想法。有回到兒時的童真、釋放心靈的鬱悶、感恩父母的付出、對現實的不滿等,雖然形式內容不盡相同,但是大家都很享受整個作畫的感受。

“很開心。”“我想以後就有信心畫畫!”聽到大家分享時的喜悅感,相信這是張老師此行的最大收穫。


 
“小朋友,你是不是被媽媽逼來的呀?”張老師向出席講座會的小朋友進行“民意調查”。【攝影:李獻雄】
 
張鈞翔老師與十六位本地種子老師,進行一場"樸實藝術交流"。【攝影:李獻雄】

   
“學員與張鈞翔老師分享自己如何在克服內心障礙後,終於畫出滿意的作品。【攝影:彭智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