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11 月 30 - 12 月 02 日

 

【林英意/吉隆坡報導】慈濟大學吉隆坡社會教育推廣中心圓滿地舉辦了為期三天的“親子智慧營”,吸引了二十八對親子報名參與。在促進親子間感情的同時,也從中學習優良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教育,作為未來教育孩子的一個正確方針。

圖:孩子們認真地準備麻糬,希望父母可以品嘗自己做的小食。【攝影:陳亞華】

二OO七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二日的“親子智慧營”除了含有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簡稱社教中心)的部份課程,更結合了慈濟吉隆坡教育團隊的力量,採用靜思語教學為教材,以證嚴上人推動的“克己復禮”和“環保”作主題。家長和孩子們在課務組、大小隊輔和工作人員無時無刻的叮嚀、潛移默化中,每天課程結束後,把好的習慣落實在家中。

社教中心推動幹事紀濟竑在開營時表示,希望親子們帶著空空的瓶子來,裝著滿滿的收獲回去。藉由這一屆的親子智慧營,願參與的親子們能夠從中學習如何愛自己、愛家人,還有愛這個美麗的地球。

◎  克己復禮及環保 由我做起

透過大愛媽媽演繹的靜思語故事、茶道、心素食儀、花道等課程的安排,引導親子們體驗慈濟人文,從中帶出了衣、食、住、行的威儀。

“克己復禮,有禮真好;克己復禮,由我做起”耳熟能詳的字句從人人口中不斷傳述,發揮了提醒親子循規蹈矩的功能。八歲的馬永哲說:“走路要輕,因為怕地會痛!”只要永哲的腳底發出了聲音,旁邊的人就會提醒他收斂粗魯的動作。

“沖一沖,壓一壓,踩一踩,收起來……”淺白易懂的環保口訣由大愛媽媽演繹的靜思語故事《誰是禍首》帶出,孩子們對這環保口訣朗朗上口,很快地吸收了寶貴的環保知識。十一歲的楊禮正在第一天課程結束後,回家主動收集環保資源,隔天就把資源放到社教中心外的環保箱。平時,他在阿姨的引導下,每個月都到慈濟環保點分類。

“再不做環保,三十年後,太陽就在我們的面前咯!”禮正的說法也不是未來不可能發生的,他從《探索頻道》獲知氣候與環境逐漸轉變的訊息,環保概念已烙印在他腦海裏。

小休期間,慈青守著洗手間出入口,要父母和孩子們進洗手間前說出“通關密碼”。用意在於提醒大家要節省用水,節約能源,不止說給人聽,更要教育大家一起做。這群介於六至十二歲的孩子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更懂得寶麗龍會對環境帶來嚴重的危害。林璧琦媽媽認為女兒黃雯慧在營隊受益,回到家中隨時提醒家人節省電源。

◎ 聆聽孩子的心聲

活動宗旨在於拉近親子間的感情,從課程中可見大家用心的安排。慈濟吉隆坡教育幹事林慈修表示,茶道和花道可以學習人文涵養,培養他們成為人見人愛的孩子。

小男生黃奕學上花道課插出了一束花兒,雙膝下跪,恭敬地送給父親。學習心得上這麼寫著:“花,要有三顆心,那就是感恩心、尊重心和愛心。拿給爸爸媽媽的時候,要敬禮,爸爸媽媽拿到就很開心。”人文薰香的花朵已經在孩子的心中綻放。

“當我矇起眼睛畫著圖案的時候,我的孩子不斷地在旁邊讚歎我的畫很漂亮,增加了我的信心。”父母也需要孩子的鼓勵,梁翠娟媽媽認為這項課程考驗著親子間的耐心,也考驗彼此的默契和信任。

林璧琦媽媽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孩子必須從心靈出發,她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只是要孩子聽自己的話,也要學習聽聽孩子的聲音。”在營隊中能夠和孩子如此親密地互動,父母們都開始學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行為,發現孩子的優點。

有父母說,過去,為了追求物質而忙碌;如今,放慢步伐,陪伴孩子探尋心靈的滿足。親子智慧營塑造一個大環境,讓親子們集體來薰習人文教育。圓緣並不代表學習的終點,而是和孩子建立一個健康溝通的起跑點,親子關係才能融洽圓滿。

 


 
親子智慧營塑造一個大環境,讓親子們集體來學習人文教育。【攝影:陳亞華】
 
淺白易懂的環保口訣由大愛媽媽演繹的靜思語故事《誰是禍首》帶出,孩子們朗朗上口,很快地吸收了環保知識。【攝影:陳亞華】

 
慈濟大學吉隆坡社教中心舉辦為期三天的“親子智慧營”,吸引了二十八對親子報名參與 。【攝影:陳亞華】
 
每天課程結束,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們把零錢投入竹筒,響應日行一善。【攝影:陳明湟】

 
 
矇著雙眼,輕撫雙親的面頰,認出父母的當兒,親子歡喜相擁。【攝影:陳明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