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08 月 23 日

 

【陳美燕、羅秀蓮/吉隆坡報導】台灣慈濟手語隊組長李靜映老師及四位手語隊師姊,於二OO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時許抵達吉隆坡支會,開始了她們這趟的行程“妙手生華──慈濟手語進階課程”作準備 。

圖:學員們皆忘我地投入手語的練習。【攝影:覃平福】

肩負著“要把人帶好”的使命,靜映老師一行五人從個人、團隊的出入、形象照顧及行住坐臥無不處處用心,她們的身教足以讓人起一份敬佩之心。

◎ 手語進階課程(一)學習慈濟語彙

手語進階課程共二十三位學員,有慈少、慈青、新進志工、手語隊成員、委員。

靜映老師首先透過冊子讓大家學習慈濟語彙,四位手語隊師姊靜靜地站在各角落給大家示範。縮小自己,不阻礙別人的視線;在必要的時候,只要老師輕輕的呼喚,她們立即有默契地整隊上台呈獻手語。

靜映老師說,說話是聽覺語言,手語則是視覺語言,兩者都是溝通的橋梁,卻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手語非常細膩,可以分為自然手語及文字手語。

靜映老師雖然已經擁有十五年學手語經驗,但是學無止境,她現在依然在進修自然手語。它是依據個人習慣、或背景、或國度、或語言等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形成的手語,千變萬化,沒有一定的定律;若不多加留意,一旦手勢、或手的位置及方向拿捏得不正確,將會演變成不同的詞彙、意思與詮釋。例如:麵包是軟的,如果把兩手放在口前劃出麵包形態,那就是麵包;但是如果把同樣的手勢放在肩膀上,就變成了枕頭,如果放在心口前揉一揉又變成了棉花,真是不同手勢學問大。

老師也叮嚀大家,每一個國家都有各自獨特的風土民情,所以希望學員們在學習了慈濟手語後,再與本土聾啞朋友的手語融會貫通,讓本土化的民情可以契合慈濟人文,有助於撒播良善種子。

學員張昌偉雖然學手語的資歷淺,卻把握學習的機會。他說,原來一個動作可以變化出很多詞彙,而且不但是手語,臉部也可以表達出詞彙的含義。

新加坡手語隊推動委員葉滿足和詹麗霖,覺得慈濟歌選深攝人心,除了讓人感動,也讓她們真正體會到手語是無聲說法。

◎ 手語進階課程(二)慈濟歌選

在教導《渡化人間》、《微塵人生》和《把愛找回來》歌曲的手語,老師帶出每首歌曲意義深遠的內容故事:當初證嚴上人創辦慈濟世界的艱辛、上人的叮嚀等。

《把愛找回來》是容易上手的閩南語歌曲,學員們在學習第二遍時,被請上台演練,神情淡定自然,表演也不遜色,獲得了老師們的讚嘆與掌聲。

◎ 手語進階課程(二)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台灣慈濟三十三周年慶時呈獻的手語劇,靜映老師表示當初為了配合各區的需求,老師在授課時常常省略歌曲的副詞,後來經上人提醒,知道三十七道品是一部經藏,盡量逐字展現,所以讓她更加用心去構思字與詞之間的手語呈獻。

靜映老師說,三十七道品淺顯易懂,所以上人希望在共修會藉由三十七道品引導大家走入經藏,共同來淨化己心,自利利他。

老師用心教導,確保學員的手勢正確精准,也叮嚀學員說,構思手語一定要曉得字裏行間的意思,如果只依字面設計,就無法讓人看見字詞真正的意義。例如:“起心動念”如果依字面打出,手勢就會變成“把心提起來” 的意思;但是如果了解字義,將會呈現“動心”的手勢,意義為“心被動搖了”。

靜映老師在指導學員手語時,也曾間接帶出大家日常生活上常常提到的字眼與詞的動作,如快餐麥當勞、薯條、漢堡包等,讓大家在輕鬆的狀況下快樂學習,更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緻。

◎ 學員心得

學員王育文說雖然之前已學過手語,但對於一些手勢還不能確定,如今有靜映老師的指導和示範,讓他更能掌握正確的手勢。

吉隆坡支會手語班組長呂秀鳳說,她曾遠赴台灣參與類似的手語課程;是次因緣俱足,能協助教導本地的學員,實在是她的福氣。她希望通過這樣的培訓課程,能吸引更多人加入手語班。

學員李慈偲則說手語是她的最愛,她覺得手語的展現有一種優美的氣質,體現慈濟的團體美。當一個人能理解歌曲的含義,再用手語表達出來,那種感覺是多麼地真實。她希望通過課程糾正自己過去錯誤的手勢;她認為了解慈濟理念後再配合動作,更能展現手語的美。


 
靜映老師擁有十五年的手語教學經驗,此次來馬傳授手語,駕輕就熟。【攝影:覃平福】
 
如果學員對手語有不了解,在旁的手語隊師姐姊都會耐心給與解答。【攝影:林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