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 07 月 22 日

【陳金香/吉隆坡報導】社教樸實藝術課程中,邀請學員及其家人同來“彩繪竹筒獻愛心”。林秀芬畫上一串串象徵慈濟心的葡萄,希望時時學習慈濟人的好心。林爸爸畫上一顆顆愛心,他說:“幸好在這個黑暗的社會裏,還有一顆顆愛心,代表這個社會還有希望!”

圖:林爸爸拿起畫筆,在竹筒上畫了一顆又一顆彩色的心,畫著畫著,想到現今的社會有太多負面新聞,於是用墨色的顏料塗滿整個竹筒。【攝影:劉玉麗】

二OO七年七月二十二日的午後。

這堂課,很特別。雖然是社教樸實藝術的一堂課,但對象除了學員外,還特別邀請學員的親朋好友一起來“彩繪竹筒獻愛心”。

這堂課,很感性。往常上課,老師會教一些畫畫的技巧或講述如何畫出心中的“話”,然而,今天老師卻讓大家走進時光隧道,透過一幕幕影像,看看上人如何帶領數位弟子和三十位家庭主婦克難做慈濟。

大家凝神看著、聽著,驀然感悟,《竹筒歲月》不是一般的歌,它是一首用生命、用血汗、用慈悲、用大愛、用感恩、用尊重譜寫出來的慈濟之歌。

這堂課,很安靜。在輕輕柔柔的《竹筒歲月》旋律中,三十五個大人和十二個小孩圍坐在小圓桌旁,一手持竹筒一手持彩筆,格外專心地在白紙包裹著的竹筒上慢慢畫起來。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夢和理想,有人在竹筒上畫出一片祥和安樂的農村景色;有人畫出大自然的遼闊美麗,有人嚮往一片稻田青青椰影婆娑……

◎ 慈濟心像一串串葡萄

跟隨朋友第一次來上樸實藝術課程的林秀芬,想著從四十一年前至今慈濟人的付出,無法用文字來形容。

慈濟人有一顆慈濟心,那慈濟心是怎樣的呢?

她的視線落在桌上的畫冊上,看到一串串碩大而紫得發亮的葡萄,於是,她用蠟筆在竹筒上勾勒出一大串葡萄的輪廓,再用水彩塗上深紫色。

“慈濟心就像一串串葡萄,永遠緊密地串連在一起!這串串慈濟心可以將慈濟發揚光大!”

在她心中,慈濟心是一顆顆亮得發紫又柔軟的葡萄,顆顆心相親相愛環抱在一起,就是締造慈濟世界的力量。

深受感動的她要把竹筒帶回去,但願竹筒上的葡萄時時提醒她,要學習慈濟人的“好”心。

◎ 彩色的心照亮黑暗

兩歲大的林小妹妹今天特別開心。平時,媽媽上樸實課程時,她和爸爸是不能陪媽媽一起上課的。但今天,她卻能與爸爸、媽媽一起來畫畫。

活潑的她跑來跑去,幫媽媽拿彩筆,又幫爸爸拿顏料,當大家正聚精會神畫畫時,她卻忙得不亦樂乎。

年輕的林爸爸絲毫不受小女兒的影響,他默默回想剛剛觀賞的《回歸竹筒歲月》影片,上人清廋而慈悲的身影帶領慈濟人走過坎坷歲月,為佛教為眾生而踏出一條大愛的道路……點點滴滴化為成功的浪潮不斷在內心翻滾、翻滾。

當下,他拿起畫筆,在竹筒上畫了一顆又一顆彩色的心,畫著畫著,想到今天的社會有太多的不幸,太多的暴力、太多的負面新聞……於是,他用墨色的顏料塗滿整個竹筒。

“幸好,在這個黑暗的社會裏,還有一顆顆愛心,這麼多有愛心的人代表了社會還有希望!”

林爸爸的話讓陪伴在旁的妻子深有同感,她說:“現在的治安不好,即使很近的路程我都要乘車!”

生病的社會需要愛,黑暗的社會更需要愛,一顆顆愛心宛如暗夜裏的點點燈光,帶給惶惶然的人心一分安定和光亮。

林爸爸的竹筒也讓另一位年輕的吳爸爸有所感觸。吳爸爸感動於慈濟人的默默付出,原本徘徊在慈濟門外的他,表示願意加入慈濟大愛行列。

◎ 愛與善的延續

當大家都在談“心”說“愛”時,邱洪文先生卻以另一種方式來解讀竹筒歲月。

他在竹筒上面畫了許多樹木,有茂盛生長的也有枝枯葉落的;他也在樹木中間寫了一行字:“付出、付出;時時刻刻從心中付出!”

“樹長得高大,人就很開心,樹死了,人也活不了!”

剛開始做環保的邱洪文是在女兒的邀請下來上這堂課。

因為做環保,才體會到付出的真諦,因為付出,才感覺人生充滿快樂,笑嘻嘻的他告訴大家:“做環保,很重要;付出,也很重要!”

他說要把這個親手彩繪的竹筒放在家中,不但自己天天要投下錢幣,付出一個善念,當親朋戚友來訪時,還可以訴說竹筒的故事,讓大家也投下一個善念。當然,環保的故事更是不能忽略,期待大家共同做環保。

每一個竹筒都有一個心情故事,從四十一年前的竹筒歲月延續到此時此刻的竹筒故事,儘管時代已變遷,故事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唯一不變的卻是愛與善的延續,藉由竹筒而脈脈相傳。

今天的這堂課對每個大人或小孩來說,都特別有意義,當他們手持親自彩繪的竹筒在鏡頭前留影時,這一剎那,正是愛的開始,善的延續!

 


 
在輕輕柔柔的《竹筒歲月》歌曲旋律中,大人和小孩圍坐在小圓桌旁,一手持竹筒一手持彩筆,專心地在用白紙包裹著的竹筒上彩繪。
 
大家手持親自彩繪的竹筒,在鏡頭前留影;這一刻,是愛的開始,善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