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12 月 19 日

【賴華英、郭子君/雪隆報導】慈濟社教中心的陶藝班,讓一群上班族透過手捏或拉胚陶藝,得以沉澱心情,從中找到生活的情趣。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九日,陶藝班師生齊齊展出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與大家分享他們學陶的喜悅與樂趣。 

圖:老師(右一)及學員(右二)向慈濟志工講解陶藝作品的製作過程。【攝影: 楊柳新】

 


二O一O年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早上十時至晚上七時,吉隆坡和巴生慈濟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簡稱社教中心)﹑巴生濱華獨中及自然陶藝中心的陶藝班授課老師與學生合作舉辦第一次“陶綻”師生展,與大家分享他們學陶的喜悅與樂趣。

 

這次的“陶綻”師生展,由謝白鳳老師和劉育瑞老師帶領學員們一起籌備;他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召開三次會議,從設計宣傳單到場地布置,導覽及工作人員都是由老師和學員一起來承擔。

展出作品分為非賣品與義賣品兩組,義賣品所得悉數捐給吉隆坡靜思堂建設基金。

這次展覽之所以取名為“陶綻”,是希望陶瓷藝術將來能像盛開的花朵一樣,時時刻刻在馬來西亞這塊炎熱的土地上綻放。現場除了作品展覽,也可觀賞陶藝示範及體驗手捏陶藝。

◎ 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從二OO五年開始,吉隆坡社教中心正式啟用,為社會大眾提供終生學習的機會。陶藝班是社教中心多種科目的其中一項,可讓一群愛好者透過手捏或拉胚陶藝,得以沉澱心情,找到生活的情趣。學員們從對陶藝一無所知的門外漢,變成了入門者;從泥土到成品,其過程就是心的展現,每一件作品更具有獨一無二的生命力。

當然,這除了歸功於充滿人文氣息的境教外,老師的付出和用心,讓學員克服了很多困難,並且不斷成長進步,也是功不可沒。學習陶藝的道路是很漫長、也是學無止境,最重要是抓著最基礎的方法,如:觸摸陶土,了解陶土的性質。

一路走來,學習的旅途上,有歡笑,有挫折,有時也會寂寞,甚至萌起退縮的念頭。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鍛煉集中精神、放鬆緊張的心情,豐富我們的想象力。完成作品後讓人賞心悅目,也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

社教中心的陶藝班能夠走到今天,需要更多的“堅持”。感恩學員珍惜所擁有的學習機會,感恩有同學的陪伴,有老師的付出,及展示成果的平台。

希望這次的“陶綻”師生展,讓大家一起來認識陶藝創作。當然更希望有更多人能成為愛好陶藝的一分子,一起來感受學習的喜悅。 

 


 
 
參觀者歡喜地體驗手拉胚,學員則從旁引導如何應用轆轤。【攝影: 楊柳新】
 
學員帶著參訪者欣賞所展出的陶藝作品,並講解每個作品背後的故事。【攝影: 楊柳新】

 

【鄭六妹、郭彩芬、丘理文/吉隆坡綜合報導】吉隆坡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結業典禮在靜思書軒與社教中心舉行,學員們除了呈獻表演,還自製產品義賣,把所得悉數捐給吉隆坡靜思堂建設基金。

圖:馬來西亞複印機公會會長陳光炎(左三),連同理事會成員,捐獻兩萬令吉的支票,助靜思堂建設基金。【攝影:何溫儀】

坐落在吉隆坡都市黃金地的慈濟社會教育推廣中心(簡稱社教中心),自成立以來提供了一系列課程,讓忙碌的都市人在快樂學習之餘,也調適心靈、紓解壓力,是大眾的心靈加油站。

二O一O年七月十一日是社教中心今年度第一學期的結業典禮,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學員們將自製的作品義賣籌款,為吉隆坡靜思堂貢獻一分愛心。

義賣會上,看的人多,買的人也多,現場有陶藝、中國結、樹脂粘土、吊飾、串珠擺飾、拼布、攝影、書畫作品等,各種各樣的作品令人目不暇給。還有人在大紅豆和大眉豆寫上一句好話,就變成藝術品了,其巧手靈思真令人讚嘆。

當大家知道款項是捐作吉隆坡靜思堂建設基金時,都慷慨解囊投錢進愛心箱;不但買到心頭愛,也因做了好事而開心。

結業禮上,四百餘位會眾讓現場座無虛席。小提琴、木吉他、古琴演奏,妙手生華、還有日語歌獻唱……學員們各顯才藝,交織成歡樂、和諧的場面,這是用心耕耘的成果。

馬來西亞複印機公會會長陳光炎,聯同四名理事會成員,概括了解了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後,特地來參訪靜思書軒,同時呈給兩萬令吉的支票,捐助靜思堂建設基金。他們對慈濟的精神很讚歎,並祝福靜思堂的建設,將帶動更多人加入助人行列。

◎ 一根籐條打出健康

十八歲的女學院生鄧曉慧,八年前不小心踩到呼拉圈跌坐在地,因為家窮沒有及時醫治,導致脊椎畸形發展,十年來被S 型脊椎折磨得痛苦不堪,卻因擔心手術失敗而不冒風險。

曉慧同學的媽媽是慈濟志工,接引她到巴生社教中心學習籐條功,在持之有恒、依法拍打、舒筋活絡下,曉慧終於可以挺起腰站直背,擺脫腰痠背痛之苦,連醫生也嘖嘖稱奇。

結業典禮上,曉慧的現身說法傳遞了一個訊息:學習要有耐心和毅力,只要心不難,事就不難。她也感恩捐獻數令吉來護持靜思堂,雖然數目不多,但是她也希望自己可以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今年初,海地發生大地震時,潘永勝陪伴女兒來書軒捐錢送愛,恰巧碰上社教中心的體驗課程說明會,從而報名學習藤條功。

經過數月的勤練,他說:“我僵硬的身體恢復柔軟,腰痠背痛消失了。”身安心開福就來;皆因一念慈悲種下好因緣。

 “我是懷著感恩心來參加結業典禮,我要成為環保志工,和慈濟人一起做好事救地球,還要邀約太太一起做。”找回健康的潘永勝,也開始造福。

◎ 愛心匯聚 為善快樂
 
益心安親學苑苑長張瑋芳,以本身的經歷分享罹患第四期乳癌後的“重生”心路。她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因為認同慈濟,所以帶動“益心”學生一起吃素、做環保,把靜思語教學融入課程中。

不太會畫畫的瑋芳說,她在偶然機緣投入樸實藝術課程後,因老師的啟發而開竅,感恩揮灑出內心的世界,回到學苑再以同理心與學生相處,陪伴他們克服困難,一起學習。

她笑言自己不但賺到了快樂,還得到了孝心。原來,每回來社教中心上課時,瑋芳唯一的兒子都會陪伴在她左右。

“靜思堂是愛心匯聚的地方,所以我帶孩子前來護持。”瑋芳說。

“有苦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慈濟的大愛足跡遍佈全世界,我只是付出小小的力量幫助慈濟。”買了好幾百元陶瓷藝品的張蓮莉女士,本身是陶藝基礎班的學員。來到現場才知道義賣所得將捐助靜思堂建設。

雖然她不很清楚建靜思堂的意義,但是她相信慈濟所做的肯定是好事,平時沒什麼時間參與活動的她,因這次義賣而得以廣結善緣。

小提琴班學員周偉平很感動於張瑋芳苑長的分享,欽佩她在面對病魔時的堅強毅力。“當身體出現狀況或殘缺時,心靈不可因此有缺陷;反而應富足、開朗”他說。此外,他也大力護持吉隆坡靜思堂的建設並邀約朋友參與,因他認為,靜思堂是接引更多人修行、淨化人心的道場。

來自澳洲的尼爾卡樂斯與珍妮卡樂斯夫婦,無意中走進社教義賣會。夫婦倆在聆聽志工簡介慈濟與籌建靜思堂之意義後,也在不領義賣品的情況下樂捐善款,藉此與靜思堂結一分好緣。尼爾卡樂斯也表示,若回國後有緣遇上慈濟,他一定會支持。
 

 
手義賣會上的吊飾和串珠擺飾,令人目不暇給,看的人多,買的人也多。【攝影:何溫儀】
 
學員精湛的表演,令台下掌聲不斷。【攝影:曾繁榮】

 
張瑋芳投入樸實藝術課程後,笑言自己賺到了歡喜。【攝影:何溫儀】
 
結業典禮上,學員和老師一起彈撥古琴。【攝影:曾繁榮】

 
 
結業典禮現場,四百餘位會眾濟濟一堂,座無虛席。【攝影:曾繁榮】